中新網大同12月5日電 題:塞北小城山西天鎮:挖潛力 引產業 促振興
作者 楊靜 晉寧
冬日早晨,走進塞北小城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馬家皂鄉龍池堡村,一排排民居錯落有致,硬化道路平坦寬敞,一盞盞太陽能路燈矗立在街道兩旁。村內文化活動廣場內,已經有早起的村民在跑步、鍛煉,為冬日寧靜的村莊開啟了美好的一天。
近年來,龍池堡村黨支部、村委會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,因地制宜,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模式。該村通過招商引資、擴大土地開發利用、盤活集體固定資產和閑置資源等途徑,增加集體經濟收入,帶動村民增收。
龍池堡村村委會主任王元軍介紹,過去,村民們“吃鹽堿水、種鹽堿地、住土窯洞,經濟發展緩慢,收入低”。如今,通過實施一系列“黨建+服務”興村惠民措施,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“民風淳、村風清、產業興、村民富,宜居又宜養”。
優化營商環境 創辦利民企業
龍池堡村位于天鎮縣馬家皂鄉最南端,全村總戶數400戶1029人,其中常住人口214戶403人,全村耕地7350畝。過去,村里一半土地是鹽堿灘、旱坡地,水澆地只有3000多畝,是典型的農業村。
鄉村振興,產業興旺是關鍵。龍池堡村黨支部、村委會在抓好傳統農業種植的基礎上,優化營商環境,克服“無資金、無項目、無技術、無人才”的短板,開展招商引資,促進振興工作。
龍池堡村引進綠農云海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,將村內1200畝荒溝、荒坡進行流轉,實施農業綜合開發,讓昔日“沉睡”的溝、坡地變廢為寶,成了集體經濟增收的“聚寶盆”,獲得租金63萬元。
該村爭取上級土地整改項目3000畝,通過整理,使旱坡地“三跑田”變成了“三保田”,“低產田”成為“高標準農田”。同時根據“依法、自愿、土地高效利用、村民收益最大化”原則,以每畝700元租金幫助農民流轉土地3500畝,村民僅此一項年收入245萬元。目前,全村共引進駐村企業6家,通過安置村民入企務工等,村民每年可增加收入160余萬元。
引進特色產業 發展“訂單農業”
龍池堡村地處土丘陵區,交通便利,水資源豐富,光照充足,土地無污染,是無公害作物種植的極品地帶。過去,由于生產條件落后,農民對先進農業科學技術接受緩慢,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和利用。
在村黨支部指導下,村民打破傳統思想束縛,突破單一的種植結構,向土地要產量、向資源要增量、向機制要保障,引進特色種植,發展“訂單農業”。該村引進天安德源農業有限公司,發展糯玉米基地1500畝;與北京某公司合作,2023年種植麒麟西瓜1400畝,帶動村民增收。
村里引進企業后,脫貧戶張佃標合理安排農活和打工時間,每年打工收入1.5萬余元。今年,他又受聘于“糯玉米基地”,成了基地的“長期工”。村民王運家有兩口人,耕種土地40畝,“農忙時種田,農閑時在企業、基地打工,年收入2萬余元!
今年,村里還利用拆遷復墾新增的土地,新建一占地45畝的葡萄園,預計2024年可掛果增收。
統籌整合資源 發展多元經濟
龍池堡村黨支部、村委會堅持宜農則農、宜工則工,合理利用閑置資源。整合村集體閑置房屋出租,每三年增加集體收入5萬元;引進制造、加工、種植等相關企業4家,每年為村里的脫貧戶解決就業崗位20余個。
同時,該村探索設施農業發展之路。2023年初,新建鋼架塑料大棚產業園區,建大棚200棟,并配套相關設施。引進山東壽光種植團隊種植茼蒿,實現企業、村民利益雙贏。
王元軍介紹,2020年,該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,實現了零的突破。今年,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到63萬元。
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加快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和必由之路,也是持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、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。龍池堡村黨支部書記高志航表示,今后,該村將立足資源稟賦,搶抓機遇,挖潛聚能,為村民做實事,助農業強、農村美、農民富。(完)